web U.0是作者自創的詞彙,結合英文的"You"和"web 2.0"。Brand U.0的意思是:利用網路為媒介,將"個人"作為行銷的產品。你的(網路)名字就是一個品牌名稱,你的(網路)大頭照則是品牌logo。
舉作者本人為例,David Armano "本人" 是產品,他的姓名 "David Armano" 是品牌名稱,而這品牌的logo長這個樣子
David說他某次應朋友要求,而在facebook放上這張帶了牛仔帽的照片。歸功於網路傳播無遠弗屆的力量,從此每個人都期待看到David本人以牛仔帽的西部風情出現。借用David的話:You are what you blog, tweet, and post. "個人"品牌會因觀眾的解讀而決定你的好或壞的形象。
David Armano的facebook、LinkedIn、twitter......則是品牌行銷的管道-- 讓大眾接觸、認識品牌的行銷通路。
"Weblebrity" 結合 "web" 和 "celebrity" 的新名詞,也就是我們說的 "網路名人"。如此一來,我們就可以舉一反三,投影片裡面提到的Guy Kawasaki (前Apple員工,現為矽谷投資企業家),他的blog"How to change a world" 在過去一週(04/08/2010~04/14/2010)平均每日有3,800位訪客(from quantcast)。
如果舉台灣的例子,包括耳熟能詳的文字部落客"酪梨壽司"、"貴婦奈奈"'、"朱學恆luciferchu"、或者圖文部落客"彎彎"、"四小折"到其他評論網站,像"個人意見"等等。這些名稱已變成網路上的專有名詞,不會有人問"酪梨壽司能吃嗎?"或者"彎彎是什麼東西?"之類的傻問題。相反地,當我們想到"朱學恆luciferchu"腦海中自動將等號畫向"宅神",同時浮現那些特大張的清涼圖片。聽到"彎彎"會想到白色、臉圓圓大大、說話做事很無厘頭的插畫主角。這時候,他們代表的就是一個品牌。
在web 2.0的年代,"個人"可以不再只是一個身份,而是一個品牌。一個透過網路影響千萬人思考行為的指標、一個透過網路聚集千萬個不相識的網路使用者在同一個地方,聆聽、觀看、並且分享意見。
如今,透過網路可以很容易的拓展自己的人脈網絡並進一步行銷自己。 或者說,web 2.0 讓其他人更容易找到他們想要的目標對象、也更容易透過網路去認識瞭解"你"這個產品。你的面試僱主會上網搜尋你的名字,根據你在網路上的照片、言論來判斷你的性格、能力。你的部落格瀏覽者透過閱讀部落格文字來參與你的日常生活。
作者認為,"行銷自己"的目的不一定是"成為網路名人",重點是"發表你的意見"。設立部落格或開設twitter帳戶不見得是為了集滿1000個跟隨者(follower),而是讓別人有更多的途徑去聽到你的聲音、進而認識、瞭解你的需求和想法。就像Louis Gray因為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了一篇文章:10個給Google閱讀器的建議(10 suggestion to improve Google Reader)。這篇文章獲得很多迴響,但最引人注意的是來自Google工程師的留言:"funnily enough. The Reader team just had a big, all-day brainstorming session about where to go next, and idea similar to many of your suggestions were discussed."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